2024-08-22 19:56:30
1 引言
農副產品物流中心是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重要節點,發揮著集散商品、形成價格、傳遞信息、提供服務的功能。南通市農副產品物流中心作為覆蓋南通、輻射周邊的唯一源頭的集散市場,其在農產品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不可小覷。因此,應以南通農副產品物流中心為主導,將它打造成具有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化、信息服務網絡化、“一站式”聯運供應鏈綜合型的大型農副產品物流中心,這樣才能改善地區農產品流通現狀,降低流通成本,降低農戶風險,提高農民收入,也將會成為南通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支撐體系。
2 南通農副產品物流中心供應鏈現狀
在《南通農副產品物流中心為主導的供應鏈現狀研究》一文中詳細介紹了南通農副產品物流中心項目,并分析了南通農副產品物流中心為主導的供應鏈運作現狀,同時提出功能不完善、交易和結算方式傳統,電子化、信息化程度低、經營戶管理和培育程度不夠、市場銷售經營渠道模式比較單一等問題。雖針對問題在最后給出了物流中心今后發展的趨勢的建議,但沒有詳細闡述實施策略。因此,在此提出南通農副產品物流中心農產品供應鏈今后詳細的實施策略,一方面有利于物流中心加快升級改造,另一方面有利于改善南通地區的農產品流通現狀。
3 南通農副產品物流中心供應鏈的實施策略研究
3.1 完善物流中心功能,重點培育第三方物流企業
一個規范化的現代農副產品物流中心應該具有貨物集散、電子結算、信息發布、標準化建設、綜合物流(深加工、配送、倉儲、冷鏈物流)、檢驗檢測、電子商務、商品拍賣、金融服務等功能。對照這個標準,物流中心目前還處于基礎建設階段,從2012年至今,金華到香港物流公司貨物集散、檢驗檢測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成果,電子結算、信息發布也在進一步地推行中,電子商務建設項目也已經啟動,目前正在努力打造綜合物流平臺。農產品的交易要求要比工業產品高,要想提高交易水平,提升農產品物流水平只有實行專業化的第三方物流管理,對農產品供應鏈進行科學整合。發展專業的第三方物流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考慮:一個方面是發展冷鏈物流;另一個方面是發展農產品流通加工。
借鑒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想要大力發展冷鏈物流,必須依托大型的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鼓勵農產品生產企業和流通企業將冷鏈物流業務外包,擴大企業規模,縮短農產品流通環節,先進的冷鏈物流技術才能得到推廣。只有實行專業化的第三方物流管理,對農產品供應鏈進行科學整合,這樣才能提升農產品物流水平。依托南通農副產品物流中心,江蘇惠生農副產品物流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1月,由南通農副產品物流有限公司與南通好便當凈菜食品有限公司共同出資組建成立。公司位于南通農副產品物流中心內,交通便利、供銷資源充足。目前已建成冷庫400平方米,加工區、配載區、辦公區共計1000余平方米。雖然公司目前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在硬件設備投入、軟件信息化建設、全程冷鏈方面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另一方面,物流公司通過流通加工來實現農副產品的增值,可以減少農副產品損失,延長保質期,提高價值。可針對大型酒店、超市、學校、企業食堂等大型客戶,結合提供產品特征,提供研磨、洗滌、色選、細分、單元化、組合化、初加工、包裝等業務活動,更好地方便客戶。物流公司出資一方南通好便當凈菜食品有限公司主要以農副產品深加工為主,專業從事凈菜、肉制品等的研發與加工,現已引進各類現代化機械生產設備,生產的產品能滿足不同客戶的要求。公司目前擁有生產車間、冷庫、倉儲等生產性用房6000多平方米和1000平米無菌包裝車間,配置了全H動氣調包裝流水線兩條以及日本進口大型速凍機l臺,大型洗菜機2套,制冰塊機I套,大小冷庫4座,1500噸氣調保鮮庫l座,還擁有幾十種蔬菜及肉制品加工機械,公司還配置了產品化驗室、農產品農藥殘留檢驗室。這將為物流中心發展農副產品流通加工打下良好的基礎。
3.2 加強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實現信息共享
南通農副產品物流中心一方面應以交易信息為基礎,全面加強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交易區應該全面實施lC卡結算,所有交易應索證索票。在交易信息的基礎上,今后所有信息收集與發布、貨款結算、指揮調度、客戶服務、加工配送、會展拍賣、檢測檢驗都應該實現電子化管理,真正實現無 交易。在物流中心網頁上及時更新最新交易信息,包括數量及價格,如果查看公司最新網頁信息,還是一周前的價格信息,這就對市場的指導意義不大了。對比南京農副產品物流中心(全國排名第四)網站一直在更新當日最新的價格(包括最高價、最低價、中間價),南通農副產品物流中心一定要建立強有力的交易信息系統,及時動態更新每日價格、供應、需求信息,在此基礎上如果能形成全省、全國的農副產品標準價格的流通信息,并及時提供農副產品信息,這樣就能調節銷售和采購數量,使得市場價格保持穩定,使生產者、消費者均獲得利益的保障。另一方面,做好農產品溯源信息銜接工作。國家為了解決農產品安全問題,農產品質量安全及管理溯源系統逐漸建立起來。但是農產品安全涉及生產、流通、銷售、監督等多個環節,而南通農副產品物流中心是農副產品流通體系的中心環節,因此在農產品安全信息方面也應該發揮重要作用,將上游農產品生產企業的溯源碼推向流通市場,以便消費者能及時獲得農產品生產過程、流通過程中的信息。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農產品全程安全管理。因此可借助農副產品物流中心平臺推行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體系建設,示意圖如圖l所示。
3.3 整合農戶與經營戶,采用“推一拉”混合式供應鏈
我國的農產品供應鏈一般都是推式供應鏈,以農產品生產者為主導,根據預測進行生產,從而推向市場。這種方式往往因市場的變化、信息傳遞的失真等因素,風險較大。借助南通農副產品物流中心信息平臺的建設,逐步完善買賣信息,完善數據分析,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能使得農產品的生產者及時獲得市場信息,調整生產的品種和規模。同時,物流中心還可以指導大型農戶進行生產,將生產和流通環節的供應鏈一體化集成。改變傳統的農產品推式供應鏈,從而采用供應鏈局部拉動式農產品供應鏈,通過“訂單”來組織生產、流通。這樣農戶一方面可以減少因盲目生產而帶來的農產品積壓造成的損失,同時避免白行進入市場而帶來的風險,保障了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因訂單來源于顧客需求,所提供的優質、安全的產品更是滿足了消費者需求。另外,農副產品物流中心可以借助供銷合作總社這樣的優質資源,將農產品研發、農資供應等供應商集成到農產品供應鏈中,發揮規模優勢,使得農產品生產者獲得新品種、高品質、高功效、低成本的農資。如圖2所示。
3.4 拓寬銷售渠道,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
電子商務的發展為實現小農業生產與大市場的對接、促進農產品流通和農民增收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2012年以來,國家多次出臺支持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政策,鼓勵利用互聯網、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鮮活農產品網上批發和網上零售。南通農副產品物流中心在電子商務建設方面,繼2014年在淘寶網開設通農物流商城店、開通微信公眾號“通農物流”后,2014年8月通農物流網上商城進行了試運營。可是,這些電子商務運作最終無疾而終,顯得“雷聲大、雨點小”。“互聯網+農業”將成為現代農業新的經濟增長點,電子商務也會成為破解農產品流通困局的主要途徑之一。農產品電商要想分享電商藍海中的這塊大蛋糕,必須得解決好幾個問題:①農產品源頭的規模化。②農產品的標準化。③農產品的品牌化。④專業的農產品物流。⑤呼叫中心平臺建設。⑥懂農產品和電商知識的復合型人才。⑦實現農產品的附加價值。其實,南通農副產品物流中心在前期社區直營店過程中已經積累了一定品牌基礎,同時,產品標準化建設方面對于產品分類、編碼做了很多的工作;也培育了一定規模化供應基地。在原有的電子商務建設基礎上,隨著農產品供應商、消費者的思維轉化,不斷完善物流配送體系,分析南通地區消費者需求,打造“通農物流商城”品牌,創建屬于南通人自己的“菜籃子”購物網站。比如省內依托農批中心成功建立電子商務平臺的南京眾彩宜鮮美,實現了網上訂貨,進行專業訂單處理、分揀加工中心、質量安全檢測、專業配送到市區眾彩宜鮮美社區亭店。這樣充分發揮了市場的農產品集散功能和配送分銷的主渠道作用。南通農副產品物流中心發展電子商務平臺時可以借鑒他們的成功之處。
3.5 培養農產品供應鏈復合人才
不論是前面提到的信息建設、電子商務的發展還是供應鏈實施、第三方物流發展,這些都離不開人才。因此以南通農副產品物流中心為主導,帶動地區農產品供應鏈發展,提高農戶收益,離不開懂供應鏈、物流、冷鏈物流以及懂農產品、電子商務運營的復合人才。因此要重視高素質物流人才的培養,尤其是高級物流人才的培養更為重要。只有企業員工綜合素質提高了,企業發展才有望。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還在于與開設有物流專業的高校合作,目前南通地區各高校都開設了物流管理專業,但側重點各不相同,具體見下表,目前還沒有學校涉足農產品物流領域,這可能與農業發展在我國的現狀有關。南通科技職業學院前身是南通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該院物流管理專業開設于2004年,白2010年開始探索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之路來培養物流人才,專業發展也一直想借助學院多年的以農為特色的歷史資源,尋找企業合作培養農產品物流、冷鏈物流人才。因此,南通農副產品物流中心可以選擇意向院校進行訂單式培養,共同培育企業所需復合型人才。
4 結論與展望
總之,南通農副產品物流中心在轉型升級之際,要不斷完善物流中心功能,重點培育第三方物流企業;采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整合供應鏈上下游;發揮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作用;與高校聯合培養所需復合人才。預計2016年交易額能達到120億元,交易量能達到180萬噸,收入達到1.3億元,所投資的冷鏈配送中心,日配送能力可達100噸。物流中心圍繞發展冷鏈物流、發展特色市場、發展直營店、發展電子交易加快市場轉型升級,不斷提升員工素質、提升管理水平、提升服務檔次、提升經營能力,這樣才能不斷發揮它在農產品供應鏈中的主導作用,在今后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