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2 19:56:19
一、問題的提出
職業院校能力本位的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院校知識本位的學術(普通)教育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注重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培養,后者側重學生學科知識體系建構。這就要求職業院校專業課教師不僅具有比較完備的知識結構,而且要具有很強的動手操作能力、現場教學以及指導培訓能力、分析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等。
針對我國職業教育教師普遍缺乏企業工作經驗的實際,借鑒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的職業教育經驗,教育部等部門于2016年5月頒布了《職業學校教師企業實踐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規定》明確指出,組織教師企業實踐,是加強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提高職業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定期到企業實踐,是促進職業學校教師專業發展、提升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重要形式和有效舉措。《規定》還對教師企業實踐的內容和形式、組織與管理、保障措施以及考核與獎懲等方面做了統一規定。
物流管理專業作為職業教育的新型專業,發展快,體量大,雖然自設立起就瞄準了日新月異的物流行業,旨在培養適應現代物流產業需要的專門人才,但由于物流行業是一個實踐性強的復合型產業,涉及經濟、管理、機械、信息、工程等多領域,要求物流管理專業畢業生能適應運輸管理、倉儲管理、配送管理、物流信息、客戶開發與管理等多個崗位群。這對職業院校物流管理專業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目前我國物流管理專業的教師大多數是“從校門到校門”,對物流行業沒有充分的了解,更缺乏在物流企業工作的經驗。可見,職業院校物流管理專業由于其廣泛性和特殊性,迫切需要探索個性化的教師企業實踐策略。
二、職業院校物流管理專業教師企業實踐問題分析
一直以來,職業院校物流管理專業有派教師到企業實踐的傳統,尤其是自2016年5月以來,許多職業院校依據《規定》制定了教師企業實踐實施辦法,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還存在許多問題。
(一)學校對教師企業實踐重視程度不夠
自《規定》頒布以來,不少職業院校也提出鼓勵教師積極到企業實踐,但由于缺乏相應的具體實施辦法,專業課教師數量不足,使教師企業實踐難以落到實處。加之,學校對教師企業實踐缺乏有效性評價,企業實踐效果好的教師得不到褒獎,效果差的教師未受到處罰,挫傷了教師企業實踐的積極性。另外,一般職業院校專業設置比較多,物流類專業在高職各專業中偏文科性質,這也導致學校對物流管理專業的教師企業實踐重視程度不夠,沒有為高職物流管理專業教師企業實踐建立起良好的物流企業實踐經驗交流學習的氛圍,而良好的學術氛圍會對教師的企業實踐能力以及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忽視教師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性
要提高教師企業實踐效率,就必須關注教師的個體差異[1]。教師的性別、年齡、職稱、專業背景、工作經驗等差異決定了企業實踐需要不同的內容、方式、組織、期限、考核和獎勵等。例如,男教師和女教師對企業實踐方式(如集中還是分散、駐企還是通勤等)就會有不同的愿望,不同教齡、不同職稱的教師對企業實踐內容的需求會有很多不同,尤其是處于不同專業發展階段的教師,其要求會大相徑庭:具有高級職稱的物流管理專業教師在物流企業實踐過程中可能會更多地關注機械設備的更新換代,工作流程的優化等問題;初級職稱的教師可能關注的是物流各個環節的基本操作流程,更想了解的是理論知識在實踐當中的運用是怎樣的,以此來提升自己的實踐教學能力。然而,現實的情況是,許多職業院校在制定教師企業實踐方案時較少顧及教師的個體差異,主要從滿足教師企業實踐的共性出發,甚至完全抄襲其他院校企業實踐方案,其效果可想而知。
(三)教師企業實踐崗位隨意性強
物流行業所涉及的崗位群眾多,崗位群之間要求從業人員具備的專業技能差異大,不同崗位群所對應的專業課不一樣,不同專業課要達到的課程目標(包括技能目標)也不同。因此,講授不同專業課的教師在企業實踐的內容和環節也應該是不同的,每位教師的企業實踐應該在與其所教專業課對應的崗位群上進行。目前,很多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并不熟悉與其所教授專業對應的崗位群,更不知曉這些崗位的職責。教師企業實踐的目的就在于通過企業實踐深入了解理論知識是怎么運用到實際操作中,然后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整合起來,使其更好地服務于教學。
(四)校企合作不夠深入
由于我國物流產業形成的歷史比較短,以小型物流企業居多,崗位分工不細,技術水平低,專業化程度不高,整個行業尚處于粗放式經營時期。企業從勞動力市場招聘的普通勞動力就能勝任大多數崗位,且多數情況下教師企業實踐并不能給企業帶去立竿見影的效益,導致物流行業企業缺乏校企合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淮安到香港物流專線很多物流管理專業校企合作是依靠學校領導和企業高層的私人關系搭建起來的合作,但是這種靠雙方高層信任建立起來的合作關系有賴于雙方所具有的自我約束機制,不利于物流管理教師企業實踐的健康發展。事實上,校企合作是一種利益驅動的市場行為,但是目前缺乏市場機制下的合約治理框架,除此之外也沒有政府層面的具體可操作的政策支持,導致教師企業實踐一直處于畸形發展的狀態。
三、職業院校物流管理專業教師企業實踐改進措施
(一)尊重教師個體差異
教師之間的個體差異是改進教師企業實踐的邏輯起點,因此要根據教師的能力不同、需求不同設計合理的教師企業實踐內容、方式、途徑等。先應該對不同教師之間的能力進行測量,把握物流管理專業課教師之間的能力差異。然后根據能力差異設計不同的企業實踐起點和企業實踐目標,并且要根據教師之間所教專業課的差異和需求偏好設計不同實踐項目。例如,可針對處于專業發展不同階段的物流專業教師分別設計“掌握EMI和EDI等物流管理系統的操作和維修基礎素質”的能力實踐項目,“掌握物流企業管理、物流會計和網絡營銷崗位”通用能力的實踐等項目,以及各個崗位的專業能力實踐項目,設計不同難度梯度的進階崗位實踐項目,以供教師在企業實踐時進行選擇。
(二)根據崗位群確定實踐崗位,有針對性地進行實踐
物流管理專業的崗位群主要可分為運輸崗位群、倉儲管理崗位群、配送管理崗位群、物流信息崗位群、客戶開發與管理崗位群等五個崗位群。應針對不同崗位群的能力要求,結合相應專業課課程目標,確定不同任課教師企業實踐的具體內容。物流管理專業教師一般有其確定的2至3門專業課(即常上的幾門專業課),不同的專業課對應的崗位處于物流鏈條上的不同位置,教師企業實踐就應具體確定企業實踐內容,該了解的了解、該深入的深入。